3 月. 25.

茅廊巷 (上)

茅廊巷(上)

      每当我经过‘茅廊巷’时,都会想起那里的‘茅廊巷菜场’。想起菜场边上那一排排热闹的早点摊贩,想起摊贩中的那一圈专卖羊肠面的面担摊。无论括风下雨,那一围四五张台面的帆布棚下,早晨总是热气腾腾十分闹猛。我曾一连四五年,几乎每天早上都在那里吃大葱羊肠面,作为‘一日之计在于晨’的填充物,早餐填饱了一天的精力就备足了。

       如今‘矛廊巷’的面貌大大地不一样了,现在习惯称作‘丰乐园’,逐渐地失去了那个老地名。早在六十多年前,这一段地方的大地名叫‘金鸡岭’,她的闹市中心就是‘茅廊巷’。从观巷口起,向西叫迎紫路,是一条柏油大马路直通湖滨现在的一公园,那时叫民众体育场。从观巷口向东,马路忽而狭小了很多,只容一辆‘永华公共汽车’来回通行。走过金鸡岭再向东就此路不通了,走到底便是金衙庄。但在不到‘横河桥’处与东街路交汇,向北是‘菜市桥’、‘艮山门’,向南通往城站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九五九年以前,我正是在‘茅廊巷’北边过马路的原‘树范中学’教书。五四年那年起改了校名‘杭州第九中学’。边上是一家外科有名的教会医院。学校改名‘九中’时,她也改名为‘浙江省第二医院’了。向东穿过东街路就是‘安定中学’,后来叫‘杭州第七中学’。转弯向南是‘惠兰中学’,后来叫‘杭州第二中学’。如今方位都未变,而环境却变得面貌全非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当年我是历史教师,教的是世界古代史。从埃及巴比伦一直讲到十字军东征,这一段千年古代史尽是些经济文化哲学战争琐纪,要想在课堂上讲得生动有味,吸引住学生注意力,真当是件大难事。当年同教研室的章老师是位老教学工作者,也是教研室里直观教学用具的管理者,其中历史卦图他很熟悉。在他的带动下,运用历史卦图讲学既省事又有凝聚力,再加上找些补充资料串连成一节节生动的故事,讲起课来学生们全神关注鸦省无声。各个班级几个轮回下来,便可不用重复备课即能开口流畅讲述,正真个把课堂变成了书场。我的历史课有三大特点:其一,讲课时一律不打开课本,统一整齐地将书本放在书桌右上角。其二,四十五分钟课时,能正确自控在四十分钟前结束讲述,留下五分钟打开书本指导学生标记课文要领。其三,平时课堂提问成绩与笔试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,并在考前一周发给复习提纲统一复习。没有回家作业。这种教学方法受到了校方的肯定,并多次举行同行观摩公开课。如今想起来,现在的教学方法是依靠课外作业来巩固课堂教学。实在是太败落太滞后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那些年,每天早晨结伴去‘茅廊巷’吃羊肠面的是泮天栋老师。每天一早从延龄坊出发,小跑步绕浣沙河到观巷口,再跑进校直到教研室。其中有几年观巷口以东也铺了柏油路,我还不时地穿溜冰鞋一路滑行到学校。一进教研室,泮老师早在等我了,即放下书包便和泮老师及其他老师一同直奔‘羊肠面’。一九五六年以前,我的晨练就是长跑,括风下雨从不间断。节假日总是带学生郊游、爬山、划船。那几个年头下来几乎跑遍了西湖和周边山头。六七年的教书匠,是我一生最稳定最规范最充实的工作和生活时期。也因此连带成了家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羊肠面果然好吃,滋味、扎实。但吃出了后半辈子的‘羊肠小道’! 两年三年地不断改换行当变动单位。本着毛主席“哪里需要哪安家”的法则,至使后来的整个甲子年(一个甲子六十年)归根到底成了“企业退休职工”,回归社区安渡晚年!

若问究竟咋回事?且听下回分解。

By dsl | Posted in 2011年 | Post a comment or leave a trackback: Trackback URL.

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